长城的12个关口-ag九游会登录
摘要:嘉峪关是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往西,还有两个著名的长城关口,玉门关和阳关,这是我们从唐诗中熟悉的两个汉朝的关口。
嘉峪关是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往西,还有两个著名的长城关口,玉门关和阳关,这是我们从唐诗中熟悉的两个汉朝的关口。
汉武帝大败匈奴,在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是最西边的那一郡。汉朝时长城修到了敦煌,在那里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其中,西域玉石进入中国的那个关口,叫做玉门关。玉门关南边的那个关口,叫阳关。丝绸之路从东而来,到敦煌后分为两路,一路经玉门关往北,一路出阳关往南。
玉门关和阳关的兴衰,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汉朝是丝路开通和发展的时期,两关的名字与那个时代的许多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唐朝时丝绸之路再次繁荣,我们又在唐诗中频频看到两关的名字。宋元之后,丝路逐渐断绝。而明朝在敦煌以东800里处修建了嘉峪关,并曾下令闭关锁国,敦煌渐渐成为荒漠之地。到了清朝,玉门关和阳关合称“两关遗迹”,是一处游览古迹。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许多人因为王之涣的这首诗记住了玉门关的名字。诗中强烈的画面感,苍凉、美丽又有几分神秘,让人不由得对玉门关产生向往之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诗句,夸张而豪迈,几万里之外的玉门关,多么遥远。
念着唐朝的诗歌去寻找汉朝的玉门关,是不是很浪漫?
旷野之中,遥看只有一个大土堆,近看这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城堡,长宽各有20多米,还有两个门洞。不知从何时起,玉门关的位置已不为人所知。直到二十世纪,考古工作者推断眼前的这个光秃秃的黄土城堡,是汉代的玉门关,又叫做小方盘城。在小方盘城附近,还有一段保存较好的汉长城,大概跟这里人迹稀少、气候干旱有关。汉长城残高约2米,就地取材用沙石、红柳、芦苇交织筑成,在旷野中默默伸向远方,渐渐地,与戈壁融为了一体。
和玉门关的荒凉不同,阳关故址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景区,有不少游客。原来,根据史料的明确记载,再加上发掘出的遗址,人们可以确定古阳关的所在地。在景区的展厅中,有许多和阳关有关的资料和实物供游客参观。
我办一个“关照”,相当于现在的护照,拿上这个小木牌,就可以出关到境外一游了。听说阳关故址上有一个地方叫古董滩,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捡到古代的钱币、箭头、陶片、小装饰品。不过,烈日炎炎,一路坐在电瓶车上,我没有机会去试试运气。我们在沙漠中穿行,来到墩墩山。墩墩,就是烽火台,这座汉朝的烽火台,自古就有“阳关眼目”之称。
山上的烽火台还在,山下的阳关城,早已淹没在流沙之中。从唐朝时起,阳关受到自西而来的风沙侵蚀,人们不断东迁。到了宋朝,居民完全迁离,阳关古城渐渐消失。
阳关消失了吗?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只需念几句王维的渭城曲,遥远的阳关,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轻轻吹起口哨,那是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月在,长城在,还有那些英雄和故事,都在。
(作者简介:张一帜(harry zhang),男,2004年出生,自幼在加拿大长大,2013年回到中国,现为清华附中国际部11年级学生。爱好旅游、摄影、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影视制作、写作等,是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走遍长城十二座关口,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并用中英文撰写了游记。)
责任编辑:李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