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蕉下《惊蛰令》,看苏轼的另一种打开方式-ag九游会登录
摘要:绿芽破土,春意渐显。 一脸朝气的旅人,精神抖擞地踏上自己的人生路。遇平路、踩泥泞、逢峭壁、过沙滩…… 迥然不同的路途,旅人脸上却始终挂着轻松畅快。
绿芽破土,春意渐显。
一脸朝气的旅人,精神抖擞地踏上自己的人生路。遇平路、踩泥泞、逢峭壁、过沙滩…… 迥然不同的路途,旅人脸上却始终挂着轻松畅快。
这是日前由谭维维演唱的蕉下《惊蛰令》中的画面,在昨日的惊蛰节中,破土而出刷屏全网。
在中国人温柔敦厚的24节气中,惊蛰是唯一充满力量感的。《惊蛰令》中的“天下无路不可走”,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同身受的骄傲与振奋。画面中道路的切换与光影的交错,伴随铿锵有力的歌喉,讲述出属于国人的行路心态与智慧——肩并肩,四方游,天下无路不可走。
这是惊蛰的自信,是国人的自信。事实上,自古以来总有一些人,一生都在用或艰难或豪迈的步伐行进在各种道路上,用洒脱旷达的精神支撑自己做“天下无路不可走”的行者。
写下不朽散文《赤壁赋》,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为伴的苏轼便是如此。苏轼一辈子,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甚至还有人统计出,苏轼一辈子走过的“被贬路”长达3700公里。可如同惊蛰令中的旅人一般,面对形形色色的路,苏轼不仅走完了,还走出了自己的滋味,其所体现的洒脱颇具当下轻量化户外行者的乐趣。所以,苏轼究竟是怎么走的呢?
顺路上的转身,掉头再走
春雷一响,万虫萌动,冲出巢穴,故名惊蛰。
青年时期的苏轼,身上自带这股“闯劲儿”。嘉祐二年(1057),凭借出色的策论,苏轼在科举考试中摘下榜眼。嘉祐六年(1061),苏轼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从大理评事一路坐到了翰林学士的位子。
然而,随着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大幕的拉开,苏轼的顺路从此起了转折。强硬和激烈的改革手段在当时引发众多文人的反对与抵制,同样认识到朝廷积弊的苏轼,也觉得王安石贸然改变朝廷法度的做法不妥。他多次上书公开批评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有时过了火还会连带着讽刺皇帝几句。
很快,苏轼便遭到来自王安石同党的激烈反击,尽管最终并未获罪,官场的黑暗、党派的争斗像骤雨般把苏轼浇了个透。他上书皇帝请求调离京城,赴外为官。神宗应允,放其远赴杭州任通判。
选择对苏轼来说并不轻松,对手们笑话他落荒而逃,苏轼也给了对手“回击”,告诉他们,转身只是无路时的选择,却绝非停止行路的示弱。
熙宁七年(1074),苏轼赴密州为官。当时密州民不聊生,蝗灾频发,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故意隐瞒灾情。苏轼到任后一面奏书朝廷实情,一面组织灾民自救,开库放粮,拯救数千民众于水火。
次年八月,苏轼派人重修城北旧台,将其命名为“超然台”。超然,是苏轼彼时的心境。他没有被不公的命运打垮,前路不顺时,掉个头,转个身,仍有斜风细雨中一览世间好风景的洒脱。
于是便有了暮春时节的某一天,当春柳在春风中轻轻摆荡时,苏轼漫步至超然台,登临远眺,只见护城河里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的春花竞相开放,远处家家瓦房均在烟雨之中。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行走户外,旖旎风光逐渐融化了心头的坚冰,更将远离京城的俗世生活向苏轼娓娓道来。
调离密州前,苏轼深情赠予下任知州一首诗:“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赢。”叮嘱对方心怀民众,为苍生解除苦难。密州百姓的一声声“苏公”,自发修起的祠堂都证明了,面对顺路前的悬崖峭壁,苏轼用一场转身,把路重新走活了。
坎路中自适,踩着泥走
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谢上表》又谈起了变法的弊端,有心人的弹劾接踵而至,最终归纳诸多罪状,后世称此为“乌台诗案”。最终迎接苏轼的是冰冷的牢狱之灾和严刑拷问,以及最终去黄州做团练副使的贬斥。
被关押了一百三十天后,苏轼重见天日。虽是遭人设计、再度被贬,劫后余生却让他欣喜感恩,完全将个人恩怨得失、党派斗争输赢扔到九霄云外,笑谈一句:“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只是这场风雨终究还是大了些,将苏轼前行的路途,浇出了一滩滩泥泞。在黄州,微薄的俸禄让苏轼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只是他早已明白,与其困锁围城自寻烦恼,不如大步向前。泥路在前又怎样,踩着泥巴走便是了。
他一面自嘲“老来事业转荒唐”,一面乐呵呵地穿起粗布麻衣,学着当地农夫耕种劳作,开垦出好友为自己申请下来一片五十亩的荒地,起早贪黑的种粮种菜,让荒地成了“东坡”,还给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又冒着大雪为自己修建房舍,命名“雪堂”。
泥泞之中,苏轼的行走之路还在继续,他寄情山水,醉心户外。春夜里,他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便进去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时,见明月当空,云层若隐若现,清澈的溪水在辽阔的旷野流过。见此美景,索性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休憩,直到黎明时被杜鹃的啼声叫醒。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空山月明、万籁俱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户外、山水,于苏轼,成了泥泞路上的“必修课”。
他和儿子一起欣赏山间美景,看“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他与友朋夜游,两次畅游赤壁矶;闲来无事他还会跑到江边打起水漂,在一众欢笑声中重回孩提的光阴与烂漫……心头的泥泞渐渐散去,苏轼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于是他调转笔头,不谈敏感政事,只书风景旖旎,观百姓疾苦。在《鱼蛮子》中描述渔民的潦倒与清贫,写信给当地官绅祈求减免百姓赋税,用《秧马歌》巧妙“带货”农具,推广高效的种植方法,帮助百姓发展生产。
最让人乐道的是“东坡肉”的发明。据说因为囊中羞涩又不想亏待自己的味蕾,苏轼把目光投向了猪肉。别人嘲笑猪肉是低贱食材,苏轼大笑了之——不过是人们没有找到烹饪方法。为此他摸索出了一套秘诀——“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煮出来果然肉香四溢,让人垂涎三尺。
官场失意的苏轼,终于成了笑对人生百态的苏东坡,他也渐渐看懂了人生这条悠长的路途,几多阳光,几多风雨,皆是风景。一如他在被黄州大雨淋成落汤鸡时的开怀一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通路上的潇洒,开着怀走
元祐八年(1093)九月,苏轼被再度罢官。此后,贬谪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没赶到被贬之地,就等来了新的罪名和斥令。
颠簸之间,苏轼飘零到了距离京城千万里之遥的海南岛。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生活的艰苦甚至开始超过苏轼的想象。他还是把这样的日子过出了滋味儿,自己烹茶劳作,在简陋的屋室中酣然入梦。
元符四年(1101),苏轼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原故土。这一年他六十六岁,不久后便因病离世,生前上奏皇帝的最后一封奏表中,苏轼写道:“臣今行年六十有六,死亦何恨,但草木昆虫贪生之意,尚复留恋圣世界。”
这是苏轼的眷恋,更是他的行路法则——一生颠簸坎坷,却和人生握手言和,终是觅得一心欢喜,一路畅快。纵然世事万千,却是万事可有亦可无,即便道路千种,却是天下无路不可走,无路不能走。所以面对别人眼中的苦难,他坦然开怀。
放眼古今,苏轼的这一世起伏辗转、羁旅行走,也将东方的行路智慧讲了个明明白白。
行路,得应时。比如惊蛰时分,春雷动万虫出,寒冬已去,万物即将复苏,人们的身体也处于新陈交替之际,正是古人眼中外出行走的最佳时机。正因此,惊蛰而走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引导人们迎春而动,快意畅行。
行路,更得应势。如苏轼一生的竹杖芒鞋,万里行途,纵然道路万千,风景难测,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无论是欢喜还是寂寞,苏轼的诗词里永远都有洒脱旷达的底色。与其说是他寄情于山水,热衷户外,不如说自然风光已经和苏轼的心境融为一体。或许正是因此,他能把每条路最终都走成通途。
人生之路亦如此,万里行,四方游,未必前路都是坦途,但各路有各路的走法,走到哪里,都要寻到生活的喜乐。保持洒脱旷达的心,做自己的引路人,崎岖而多变的人生,才有可能被走成通途大道。
蕉下,走出轻量化户外的中国故事
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智慧与风尚正在不断传承。致力中国轻量化户外领行者蕉下就是其中的传承者。多年来,蕉下用心服务国人行走,潜心产品设计,为国人打造轻松自在的户外体验,创造纯粹动人的户外乐趣,助力国人的每一次说走就走的户外之行。
与此同时,蕉下更扎根中国悠久文明长海,从中汲取智慧理念,将行路的风尚与价值融入品牌理念,讲述中国的行路故事。
日前,蕉下联合歌手谭维维制作的《惊蛰令》,以最具生命力的节气为开端,在光影切换中展映不同的人生旅途和行人步履,用古老智慧和品牌坚守解码行走的奥秘——路路都是风景,天下无路不可走。对蕉下而言,这是厚重的中华文明孕育于国人骨血中的原生力量,更是品牌锐意创新和钻研的精神源泉。
受此引领,蕉下不断发力产品设计,创新推出轻量化全地形户外鞋——惊蛰鞋,鞋身上的甲骨文“惊蛰”书写着产品的价值精髓——适应全地形场景,服务国人轻松而走,畅意而行。
这曾是苏轼的处世秘诀,也曾是万千古人血脉里的生活智慧。而视频的价值不止于此,正如《环球时报》评论的,《惊蛰令》代表了在文化自信的当下,我们中国品牌能讲、敢讲、讲得好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精气神。
蕉下作为新生活方式品牌,在创立之初便以轻量化户外作为发展方向,并于今年惊蛰首次将轻量化户外面向大众官宣——提倡大众以更轻松自在的状态获得纯粹的户外乐趣。
蕉下的轻量化户外倡导拥抱自然,而非征服自然,即以更轻松自在的方式获得纯粹的户外乐趣,让户外大众化。轻量化户外决策轻、时间轻、装备轻、体验轻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广大用户多元场景需求的满足上能够更加灵活和快速的契合。
无需繁杂的装备,轻量化户外打破城市与近郊、远郊的边界,满足人们在不同的户外地形中通勤、游乐、运动、休闲等各类型户外活动的需求。
也无需长长的假期,只在闲暇时,去拥抱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即可。遥想当年,苏轼处处行走,满眼皆风景。如今,我们亦可在晴时望“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后观“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来看“竹外桃花三两枝”,冬至见“门外东风雪洒裾”。只要在路上,便自有一番光景和收获。
轻量化户外源于自然,又不止于自然。蕉下倡导的轻量化户外,更多的展现是“联结”,人与户外的联结,人与自然联结,人与人的联结。它鼓励每个人脱离“社交孤岛”,和在乎的亲朋一起享受美好自然,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真实美好的情感连接。
未来,蕉下会用产品继续迎面春风,酣畅而行。
责任编辑:李雨恒